创新教育,处处可为(新语)

小刘

项目从学校走向家庭、社会,为创新教育引来源头活水,让创新课堂有滋有味,也更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创新教育,处处可为(新语)
(图侵删)

刚刚过去的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参加了在学校举办的“未来工程师”竞赛。大胆的尝试、求知的眼神,折射了孩子们对于高科技的强烈兴趣。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这是我们的一种探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实践育人系统。

这套实践育人系统,既有“攀登、到达、成功”的寓意,也包含项目、驱动、生成等教育环节,强调以项目的方式驱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实践体验、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孩子的成长出发,构建了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及体验社会6个维度,并将项目课程分为主修项目与选修项目,同时保障课时。每周二下午,全校的课程均为这类项目,成为孩子们十分期待的快乐时光。

我们鼓励孩子奇思妙想,并创造条件实现。在垃圾分类项目中,孩子们经过多轮调研,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垃圾分类建议,还巧妙设计了垃圾分类的装置;停车难项目中,孩子们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提出修改车身等多种解决方式,试图为破解停车难出谋划策。

我们努力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在三年级的购物研究项目中,孩子们对古代和现代的购物方式进行研究,在学校里创办了“豆豆诚信超市”。四年级时,孩子们更新了项目设计,学校与线上平台合作,给孩子们开通了电子交易的通道,并不断继续完善。类似项目的持续研究,挖掘了孩子们的个性,也培养了他们专注和持续的探究精神。

我们探索打破课堂、学校、家庭、社会间的壁垒,让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更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比如,数学课上,有比和比例尺的知识点,孩子们学完后,想出了给妈妈设计高跟鞋的学科实践项目,计算出妈妈穿多高的鞋更舒服美丽;每到寒暑假,家庭旅行计划书、生活中的标识等项目,鼓励孩子学以致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项目都是创新的特色课堂,孩子们的求知欲和研究成果令人惊喜,成长变化也显而易见。发现问题、实地调研、头脑风暴……各方面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项目从学校走向家庭、社会,为创新教育引来源头活水,让创新课堂有滋有味,也更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每个认真思考、好奇探究的孩子,都有可能是明天的科学家,我们对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精神的思考和探索,也不会止步。

(作者为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本报记者王昊男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7日 12 版)

焦点访谈丨星辰大海永不止步!回顾20年“九天揽月”之路

被禁赛的俄罗斯运动员安德鲁森科与库达舍夫获准参加东京奥运会

中铁八局七公司举办“追忆芳华岁月 重温‘她’的故事”主题活动

金融管理部门与国内外学者齐建议:正视风险把握机遇 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促转型

“不信马列信鬼神”的郝钧藩被公诉!

央行:9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7.8万亿元

女性消费男性美妆博主的动因研究

跟着电影游中国!看外国观众解锁大湾区的N种光影新玩法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北锚碇大隔舱封底顺利结束

治理“饭圈”乱象 净化网络环境

携手守护全人类共同价值(和音)

意大利建筑师:中国“绿色城市”建设成果显著

创新教育,处处可为(新语)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排骨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