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 文化绽放华彩(新时代画卷)

小刘

位于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内,观众在以永定河生态为主题,展示动态画作、实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展厅里参观。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数字技术赋能 文化绽放华彩(新时代画卷)
(图侵删)

观众在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大展预展上参观。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江苏南京城墙博物馆内,观众在参观“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特展。 中新社记者 泱 波摄

三星堆文物数字化之旅 考古发掘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大棚以及其内的“考古舱”。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数字采集 考古人员在实验室,对三星堆出土文物进行高光谱扫描。 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物修复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在查看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新华社记者 肖 林摄

陈列展览 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大立人,旁边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其服饰与造型解读。 宋豪新 张 艳摄影报道

公共服务 三星堆博物馆线上导览界面。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文创开发 三星堆文创盲盒。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科技的力量正让更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化创新,数字技术给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手段实现数字化采集,让文物延续生机;借助3D打印技术,原本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成为跨地域展览的“移动宝藏”;利用沉浸式展陈技术,观众可以细致入微地赏析传统参观方式难以“触摸”的细节,体会“与文物同在”的历史场景……一个个案例,提升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数字含量”,为感知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本报记者 王 珏)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07日 04 版)

残健融合书画展举行

“2021从都国际论坛”举办《从都宣言》发布

科技强农|大黄鱼“搬家”深远海,身价翻了好几倍

“保分班”不保分,谁来挤干考研培训水分?

女子沉迷赌博欠贷10万 遭债主胁迫“肉偿”抵债 次日约债主上门连捅3刀致其死亡 法院:故意杀人罪

一江清水万重山|瞄准未来产业,常州打造“合成生物港”

乌克兰多个州遭空袭_1

吉鑫科技7月24日龙虎榜数据

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创新推出“央行再贷款+科创贷”“央行再贴现+科票通” 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杭州2022年亚运会会徽“潮涌”特殊标志有效期延至2026年8月29日

去年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增加 深交所问询光韵达

海南洋浦保税港区一季度进出口实现开门红 同比增长4.35倍!

数字技术赋能 文化绽放华彩(新时代画卷)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排骨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