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郭向军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此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是他第一次参与天安门广场音响保障工作。作为保障“新手”,他创造性地制定了一整套操作流程,让技术人员有图可循、有据可依。
信号交换系统负责人郭向军(左一)
“各位看脚下,小心点儿,别踩了。”6月17日,记者第一次走进音响保障指挥部信号交换机房的大门时,信号交换系统负责人郭向军指着地上黄色的线缆提醒大家,“现在正在调试中,这种光纤线特别脆弱,不能踩,也不能折。”机房内外,技术人员进进出出,正在紧张地进行光纤信号的调试工作。
5月初,郭向军加入音响保障团队,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音响保障工作。“我本身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来后得知要负责信息交换机房的组织工作,一时间压力增加了不少。”
新手保障有新招,郭向军进场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统一操作标准。“所有的标准要落实到图表,以手册的方式指导实际工作。所有的动作,要求双人完成,一人操作,一人核查。”另外,郭向军还制定了信息共享制度,组里所有的信息,组员要同步掌握。“统一思路后,再推进后续工作,相对来说会容易些。”郭向军自信地说。
此次音响保障共用了552芯光纤资源传输信号,远多于之前历次大型活动。通俗来讲,信号交换机房就像人体的中枢,这个机房一旦出现问题,各个团队就无法建立联系。郭向军进一步解释说:“光纤资源是底层架构,我们需要跟拾音团队、扩音团队、国际声制作团队、视频转播团队、广播转播团队以及媒体各方沟通,确认需求,再经过反复调试修整,才能最终成形。从进场到现在,我们至少已经调整了10个版本,每个版本的材料都整理了厚厚的一本活页夹。”
“随着演练的不断深入,各个部门对光纤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临时给光纤增容。原来信息交换机房里才4个机柜,现在7个机柜排得满满当当的。”郭向军说,“给光纤资源增容需要紧急熔纤,从18芯熔到24芯再到36芯,这可不像做加法那么简单,需要扩充、组织、重新整合资源……”
5月初进场后,这里的工作人员经常是前一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清晨又早早来到现场,每个人都熬出了眼袋。“第一次演练结束时,因为没时间理发,我们的头发都蓄得挺长。端午假期回来,大家都剃了头,而且一个比一个短,大家已经做好了把心思全部放在保障工作上、直到圆满完成任务的准备。”郭向军笑着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杰 胡铁湘 实习记者 师悦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