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思政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实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强调以文化人。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最为坚实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从来都不是互为独立、彼此排斥的关系,相反,二者具有本然的互通性和兼容性。
高校教育主体应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根据不同教育目标、教学阶段融合不同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立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等担任专家顾问,为高校传统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依托文献资料、史书典籍、校史馆、博物馆、校内科普基地、文化展览馆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后进行科学整理、合理归纳、精准融入、有机结合。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内在的契合性,适当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学理阐释和理论分析依据。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等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编制专门的融合教学大纲,为融合实践提供思路。例如,传统儒学中的“家国情怀”与思政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导向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阴阳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等,皆具有内容上的契合性。
创新思政教育手段
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讲授教材内容、国家政策、时局变动、领导人谈话精神、会议内容、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等,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教育主体应把握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讲授法、案例讨论、专题知识讲座、社会实践、演示法、练习法等,开展融合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体悟中实现知识内化、道德自律、行为自觉。
以讲授法为例,思政教师可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的治世思想、价值理念、爱国情怀等,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参与融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案例讨论法为例,思政教师可引入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的经典案例,激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敢于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以专题知识讲座为例,高校可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专题知识讲座”等系列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
革新思政教育载体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侧重以融媒体技术革新思政教育载体,优化话语表达,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承。利用慕课、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开放相关课程资源、教学成果、科研进展等,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在线答疑、案例探讨。以一种不拘泥于特定时空的高效融合教学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机融入提供新思路。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开展专项融合教学,邀请高校党政领导、思政教师、文化传承人、客座教授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为题举办系列专题知识直播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碎片化的阅读特征因材施教,依托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推出相关短视频、教育图文、微电影等,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文化教育和观念引导。
思政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等打造智慧课堂。以数字模拟可视化呈现相关教育内容,创设虚拟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同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在线检测,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要与教学环境相互联结、彼此依赖,从而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既要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作用,也要重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对个体知识技能、观念形成的影响,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实践的价值认知。
一方面,思政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红歌竞唱、非遗文化汇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深入实践进行知识传输和价值导向引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深入街头巷尾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了解各地传统文化形态,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文化成果转化。
另一方面,加强校园公共空间建设。利用校报、校刊、学校官网、校园广播站等渠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的宣传推广,营造健康积极、崇尚文明的校园氛围;设计文化长廊,用于展示名人语录、经典事迹等内容,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李勇,作者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制止噪声扰民363次,送证送考2300余次,重庆警方全力护航今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