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 近日,山东省滨州市17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进行交流汇报,各个工作室展示本年度的亮点工作和攻关成效,为职工代表带来一场精彩迥异的“饕餮大餐”。据悉,今年以来,滨州市总工会积极搭建创新与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创新联盟平台,着力打造汇聚能量、人才培养、创新创效三个新高地。
打造汇聚能量新高地,提升职工创新创造温度。滨州市总工会打造“1+5+10+N+X”运行模式,即以1个学院管理运营中心为中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等5家全市范围内的研究院为引领,滨州学院、滨州理工学院等10家全市范围内的相关院校为支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等N家有培训任务的政府部门和具备培训职能的社会机构为平台,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培训实训基地为载体,围绕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定期举办职工技术培训,邀请大国工匠、齐鲁(大)工匠等为职工授课。2023年,创建市县级创新工作室39家,全市各级创新工作室取得创新成果1500余项,创效达1.73亿元。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增强劳模工匠引领力度。市总工会以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开展“师带徒、结对子”的“传帮带”活动,为企业培养技术能手、技术骨干。近年来,全市师徒结对数量约10万对。2023年,组织先进人物积极参与“劳模工匠进校园”、创新交流大会、职工创新创业博览会、科研性沙龙、研讨培训等活动。各级创新工作室开展培训及讲座210场,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25场、创新交流大会53场。
打造创新创效新高地,拓展企业核心竞争深度。运行“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滨州工作站”,举办技术推广、经验交流活动22场,收集展品20余件,建立健全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网上展示系统。利用“滨州市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跨地域、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创新联盟活动,鼓励职业相关、技术相近、技能相通的工作室领衔人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拥有300余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55家工作室代表组建了创新工作室联盟。
(山东工人报见习记者刘星彤 通讯员王欣欣 秘建秀)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