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二:突破底线,岂能妄为

小刘

打开越来越火爆的盲盒,究竟是新鲜感的追求,还是赌徒式的冲动?

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二:突破底线,岂能妄为
(图侵删)

不可否认,盲盒营销的最大卖点,就是一种“不确定的快感”。拆开盲盒一瞬间的喜怒哀乐,成了超越商品本身的一种乐趣。从国外的福袋、扭蛋机,到国内早期的集卡,再到今天的“万物皆可盲盒”,盲盒式饥饿营销通过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收集欲,制造各种惊喜感,日益成为兼具经济效应、文化效应、心理效应的一种独特行为。

有网友坦言:“购买盲盒的过程和买彩票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盲盒的营销也出现了“赌博”的影子。为了博取“更大的赌注”,“12岁女孩三天花上万买盲盒”“北京夫妇买盲盒4个月花掉20万”“60岁老人一年花掉70万购买盲盒”……不管是为了集齐全套还是抽到大奖,不少人赌的就是一个概率。但是,商家操纵的正是这些随心所欲的数字,撩拨的正是沉迷上瘾的心思。对于消费者而言,更要清楚:以小博大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因小失大”,跟风攀比的后果很有可能是“十赌九输”。

“盲盒”最大的魅力是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也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能成为商家炒作投机心理、引发非理性消费的陷阱。倘若盲盒沦为圈钱的工具、劣质的载体,那么所谓的市场繁荣也不过是一场泡沫,迟早会在阳光下烟消云散。

此外,尽管同普通商品“所买即所得”相比,盲盒具有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性,但盲盒营销绝不能变成一门盲目的生意。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商家借盲盒形式清理库存,用劣质、过期、“三无”产品欺骗消费者,设置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有人开发所谓盲盒软件或者小程序,以“网络博彩”的方式在法律边缘打擦边球;更有甚者,从活体宠物盲盒成“亡盒”,到脱单盲盒涉嫌诈骗等,盲盒营销的一些新变种、新形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让人不胜唏嘘。

商品可以盲盒,底线不能突破。既让“盲盒+”的跨界营销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是打开盲盒的正确方式。

相关链接:

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一:浪费食品,岂能无视

香港金管局续任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会议辖下金融市场工作小组主席

缓解门店压力 酒店集团给管理费做“减法”

中信证券:国内拖拉机市场2025 2026年有望迎来换机潮

文博日历丨这个杯子上刻满了“吉祥如意”

@北京司机朋友 下周这些地方预计车流量大

习近平致电祝贺迪亚斯-卡内尔当选古共中央第一书记

邱毅:网军头领杨蕙茹为谢长廷爱将 有人下指令供资金

国台办回应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欢迎广大台商台企把握机遇

西湖这家书店真美

美下令全国银行上报所持俄资产

拉萨美景:生态好,候鸟齐越冬

依法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新知新觉)

人民网三评“盲盒营销”之二:突破底线,岂能妄为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排骨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